姓氏,是家族血脉传承的标志,代表着一个家族的根源与起点;而氏则是对子孙分支的区分。姓氏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追溯祖先的线索,更是我们身份的象征与纽带。
中国文化中,孝道极为重要,因此我们秉持“慎终追远”的传统,铭记祖先、传承家风,做到饮水思源。正因如此,姓氏成为寻根问祖的重要媒介,也因此,除非特殊原因,我们很少轻易更改姓氏。
古训“行不更名,坐不改姓”,道出了中国人对姓氏的尊重与坚守。然而,岳飞的后人因遭受政治迫害,被迫更改姓名和姓氏,违背了这一传统。
为了保留家族根脉,岳飞后人根据“岳”字进行了创新——将其上下颠倒,创造出一个新的字“ya”,寓意山在上,丘在下。这个字极为罕见,至今电脑输入法中仍无法找到对应字符。
展开剩余83%岳飞的父亲岳和,虽然以务农为生,但心地善良。在当地遭遇饥荒之时,岳和经常无私地将家中的余粮分发给邻里,毫无怨言,也不求回报。
受父亲的影响,岳飞自幼心怀百姓福祉,常为百姓伸张正义,渴望人民能够安居乐业,过上安稳的生活。
宋朝末期国力衰弱,积贫积弱,重文轻武,文官集团的兴盛使得武将地位边缘化。岳飞长大后,岳和为他聘请老师教授经书与书法,期望儿子成为文武兼备的人才。
岳飞接受了良好的文学熏陶,但他自幼偏爱军事兵书。岳和了解后不仅未加阻拦,反而支持其兴趣,还专门请来武术老师辅导岳飞。
在武学修炼上,岳飞进步迅速。成年后,宋朝连年战争,百姓苦不堪言,岳和鼓励岳飞从军报国,希望他能为国家贡献力量。
岳飞的母亲深知儿子的抱负,于是在岳飞背上刻下“精忠报国”四个字,时时刻刻提醒他不忘使命。
二十岁时,岳飞入伍参军。他兼具勇谋与文才,且极具主见,很快在军中崭露头角,成为一名出色的将领。
当金军围攻时,岳飞提出的策略未获采纳,为了保障军队生存,他不得不擅自行动,脱离了上级指挥,但因身份有限,他没有指挥权。
尽管擅自行动违反军规,但岳飞的贡献不可忽视,他主动请罪,这一态度赢得了宗泽的赏识与信任。
随后岳飞正式获得带兵权力,在他的领导下,宋军焕发出强大战力,改变了南宋初期军队无序的局面。岳飞镇守长江中游,成为国家的重要屏障,外敌难以逾越。
随着声望日增,岳飞拥有了大量追随者。他所率领的“岳家军”以纪律严明、骁勇善战著称,宁愿饿死也绝不骚扰百姓,深得民心。
岳飞北伐中原,金兵屡遭败绩,甚至有“撼山易,撼岳家军难”的说法。金兀术损失惨重,一度考虑撤兵。
此时正是乘胜追击的良机,然而宋朝朝廷却因主和派,尤其是秦桧的影响,开始动摇军心,最终令军队撤退。
岳飞虽心系收复失地,但仅靠岳家军力量有限,盲目进攻只会徒增伤亡,他无能为力。
为了激励士气,岳飞时常高呼“直捣黄龙府,迎还二圣”,期盼迎回被金军俘虏的前朝皇帝父子。但如今赵构为皇,若前朝皇帝归来,赵构的皇位将面临威胁。
结果虽未明朗,但赵构不愿看到有人威胁自己的皇权。岳飞屡建奇功,民间声望极高,令赵构感到忌惮。
宋朝历来忌惮拥兵自重,原本军政分明,但突然出现了令众人敬服的岳飞,赵构忧虑王朝安全。
更何况岳飞部分军饷是自筹,有权有势,赵构不得不怀疑其谋反可能。
在秦桧主和派的推动下,赵构全力支持主和政策。秦桧亦畏惧岳飞的威望,策划对岳飞下手。
岳飞虽为猛将,但在朝廷权力斗争中无立足之地。秦桧联合权臣诬陷岳飞谋反。
岳飞被逮捕,受尽酷刑,最终含冤死于风波亭。岳飞长子亦未能幸免。
岳飞去世后,家人同样遭遇不幸。
女儿投井自尽,妻子及次子、两女被流放岭南,三子流亡他乡,最幼的两子有人秘密帮助逃脱。
朝中为岳飞申冤者纷纷遭秦桧迫害,或被贬官,或被杀害,民间支持岳飞的声音亦被严控。
杭州一书画店掌柜于岳飞死讯传出后连夜绘制画像,无偿送予路人,支持者络绎不绝。
秦桧闻讯立即派人抄店焚画,掌柜数日后被处斩,朝野一时风声鹤唳。
秦桧深知岳家尚有余孽,誓斩草除根,悬赏寻捕流亡者。
岳家后人四散逃亡,被迫改姓以避祸,改姓方式多样。
因岳飞妻姓李,有人改姓李;有人依“岳”字音改为“乐”;还有以“岳”字一部分改为“山”,甚至有人将“岳”字上下颠倒,取其意义另造新姓。
时光流逝,岳飞的冤案最终得以平反,部分后人恢复岳姓,岳飞次子和三子在宋朝曾任官职。
但那血腥的教训仍历历在目,不少岳家后人选择隐退,不再从军报国。
南宋终究覆灭,元朝建立。因战时岳家与元势力敌对,部分岳家人仍不敢轻易恢复姓氏。
其中一支即是“ya”姓岳氏,他们隐居于安徽一小村,默默无闻多年。
虽放弃姓氏,他们始终未忘祖先的身份与荣耀。直至今日,岳家后人依旧聚集岳飞墓前,隆重祭祀。
岳飞虽被迫害,岳家被迫改姓,但岳家的精神未曾消散,“精忠报国”的信念代代相传。秦桧则永远留名青史,成为千古罪人。
这便是烈士之所以不同凡响,因他们以节操与生命捍卫信念的缘故。
发布于:天津市永信证券-可靠配资网-配资网平台-可靠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