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宫正式宣布,美国政府进入关门状态。然而,特朗普却公开声称这并不是坏事,甚至会带来不少“好处”。那么,他所说的“好处”究竟是什么?这场政府停摆又会对美国局势造成怎样的影响?
当地时间9月29日晚,特朗普在白宫与国会两党领袖进行了最后一次磋商,这也是避免关门的唯一机会。但会议结束后,共和党和民主党都没有展现出妥协迹象。副总统万斯直言不讳地表示:“我认为我们正走向停摆。”
分歧的核心依旧是医保问题。共和党希望削减医疗补贴,推出所谓的“干净拨款方案”;民主党则坚持维持并延长《平价医疗法案》的补贴,还要求撤销此前的削减措施。双方僵持不下,互相指责,任何折中方案都未能成形。最终,由于参议院在9月30日相继否决两党的拨款提案,美国联邦政府于10月1日凌晨0时1分起,时隔近七年再次关门。
展开剩余65%这意味着数百万联邦雇员将面临无薪上班或被迫休假的处境,大量政府机构停摆或效率骤降。按照白宫预算办公室的预案,科研、公共服务、环境治理等大量非核心职能将被迫中止,连劳工部的失业率数据发布也要暂停。国防与国家安全相关部门则会以最低限度维持运作。换句话说,美国联邦政府机器进入“最低功率”的模式。
就在外界担忧民生与经济受到冲击时,特朗普却抛出一句耐人寻味的话——“政府关门会带来很多好处”。他甚至表示,这正好是精简机构、裁掉一些“民主党喜欢的项目”的机会。这种表态让人联想到,他或许把停摆视为一次政治“清洗”,借机削弱民主党所倚重的政策与预算资源。在特朗普看来,关门并非治理失败,而是一种另类的治理手段。
然而,事实真能如此吗?从历史经验来看,政府停摆从未带来真正的好处,反而造成严重损失。2018到2019年间,因边境墙预算僵局,美国政府关门长达五周,造成逾100亿美元损失,80多万联邦雇员无薪度日,全国性的公园与博物馆大门紧闭。当时的总统正是特朗普 himself,而最终还是不得不妥协,边境墙拨款不了了之。再往前,2013年奥巴马执政时期的停摆持续16天,数十万人停工在家,经济与国际声誉双双受损。可见,停摆带来的更多是社会与政治的撕裂,而不是特朗普口中的“好处”。
从特朗普这番言论不难看出,他更在意政治算计,而非治理责任。在他眼中,停摆既能指责民主党“阻挠改革”,也能向选民展示自己“不妥协”的强硬形象。通过塑造“民主党害政府停摆”的叙事,他试图转移民众的不满,把责任甩给对手。与此同时,特朗普惯于将复杂问题简化为“清理沼泽”“对抗建制派”的口号,政府停摆无疑提供了这样一个舞台。
从更深层次来看,美国政府的“关门戏码”已成为两党极化的缩影。争夺的不只是预算数字,而是国家治理的方向。共和党倾向于削减开支、缩小政府职能,强调“小政府”;民主党则致力于守护医保与社会保障,突出政府在公平与福利分配中的角色。由于双方都要回应各自选民的期待,这种对立几乎无法调和。政治表演逐渐凌驾于国家运转之上,美国治理体系因此陷入不断的内耗循环。
因此,当特朗普强调“好处”时,实际上折射出的正是政客把国家机器当作政治筹码的现实。这并非国家治理的智慧,而是一种政治讽刺。长期来看,政府关门或许能带来一时的政治得分,但它势必加深民众的厌倦感,也让国际社会对美国的稳定性产生疑虑。所谓的“好处”,很可能只是一面照出美国政治困局的镜子。
发布于:天津市永信证券-可靠配资网-配资网平台-可靠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